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内,霞云岭乡堂上村的一间屋子里,同年4月光荣加入的曹火星正在苦思冥想。他想写一首歌,歌曲的题目和内容他已经想好了,正是来自于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刊发的一篇同名:《没有就没有中国》。
的内容充满了号召力,让曹火星心潮澎湃。他正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着艺术性的创造,想用一段合适的旋律把这篇表现出来。歌曲有着天然的:通过传唱更多的人。所以曹火星想选一段特别朗朗上口的旋律,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这篇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没有就没有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卢刚介绍说,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鼓吹“没有,就没有中国”的口号。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央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反驳——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那篇铿锵有力、针锋相对的——《没有就没有中国》。
这一篇的影响很广泛,很快就传到了全国各地,正在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的“音乐爱好者”曹火星,自然也在其中。此刻,他距离谱写出一首影响广泛的歌曲,只差一个打动的旋律了。
曹火星的窗外,根据地的老百姓们正享受着抗战中难得的平静,跳着“霸王鞭”舞蹈。具有动感又刚健明朗的旋律一下就钻进了曹火星的耳朵,让他打定主意,就用民歌霸王鞭的曲式结构来写这条旋律。主题有了,曲调定了,词曲的结合就像河水流过石头那样顺滑自然,这首注定要在全中国传唱的歌曲,从曹火星的笔尖流到了纸上。很快,曹火星就完成了这首歌的初稿,歌名就叫《没有就没有中国》。
当时堂上村已先后开展了和减租减息工作。曹火星被这里火热的抗战生活所感染,歌词中“改善了人民生活”、“实行了好处多”正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形成初稿之后,曹火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兴奋的他根本感觉不到疲惫,马上将这首新鲜出炉的歌曲教给了正在屋外站岗的儿童团团员。凭借着让人耳熟能详的旋律,贴近生活的昂扬歌词,这首歌曲很快就在根据地流行起来。
曹火星是省平山县人。1938年参军后,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年轻的曹火星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包括改编抗日歌曲和成立铁血剧社。铁血剧社后来改名为群众剧社。卢刚介绍说:“群众剧社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群众性文艺,它的和负责人正是曹火星,曹火星带着同伴深入到滹沱河周边的各个地区,借用当地的民间小调,改编出了一大批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歌曲,鼓舞老百姓的抗战热情。”
卢刚介绍,曹火星在1943年谱写了《没有就没有中国》后,一开始只是教给堂上村的村民,慢慢地,这首歌被很多来堂上村进行采风和宣传工作的同志听到并到更广的范围。1945年9月12日《晋察冀日报》首次发表了这首歌,并把“抗战六年多”改为“抗战八年多”。“到八军打进的时候,军队就是唱着这首歌进的,然后这首歌很快在整个华北地区流传开了。”卢刚说,“后来这首歌又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从大东北一直流传到海南岛,真的是传遍了。”
有资料显示,到了1950年,在北京读书的李讷在学校里学会了这首歌,回到家中就唱了起来。“毛听到了,很感兴趣,说小李讷你唱的是什么歌?女儿就很大方地把这首歌又唱了一遍,说这首歌叫《没有就没有中国》。”
毛沉吟了一下,问李讷道,咱们中国是哪年成立的?李讷说是1921年。毛说,我们中华人民国是1949年成立的,而中华民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中国肯定是要在前面的,是先有中国才有。在中国前面加了一个“新”字,从此,这首歌就定名为《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曹火星在天津担任一些文艺团体的领导职务,1999年去世。他一生写了1600多首歌曲,中华民族和新中国。
如今,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建起了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纪念馆造形别致,风格独特,占地约6000平方米,其中展馆三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传唱大舞台4000平方米。纪念馆背倚青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分外庄严壮观。
堂上村位于北京霞云岭森林公园红歌源自然风景区,开车沿着公上山很方便。沿途山景俊秀,纪念馆所在的地方整洁宽敞,旁边的山上还有一面960平方米的巨幅金属材质的党旗。
1938年,、彭德怀、、萧克(右二)、彭雪枫等在八军总部。第二年,萧克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
说起这个纪念馆,得先追忆一下当年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平以西的、良乡、宛平、昌平、涿县、涞水、蔚县、涿鹿、怀来、宣化、怀安、阳原在内的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的最前沿。在抗战中,该根据地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中心。
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敌占区与晋察冀边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许多青年学生、爱国志士和国际友人从这里奔向根据地和延安,奔向各个抗日战场。有多少短缺的军需民用物资,秘密地从敌占区经这里运往边区,有多少的干部从这里深入敌占区,开辟了地下工作的阵地,它是晋察冀边区的北部屏障,抵御着敌人的疯狂“”,也为我军开辟游击战争提供了的基础。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兄弟地区血肉相连,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顽强不屈地巍然屹立在华北大地。
1985年9月,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为缅怀抗战中在平西地区的烈士们,县决定建立平西抗日烈士陵园。1992年3月,在陵园内建成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该纪念馆中,不仅有“老帽山六壮士”的事迹介绍,还有“鸡蛋坨五勇士”的战斗回顾。
1942年冬,日寇兵分三进攻晋察冀7团团部驻地涞水县曹霸岗。12月29日,日军一部千余人向曹霸岗扑来。7团留守部队只有2连和连,团长立即命驻紫石口的2连占领单翅岭前的一道山梁松树岭,阻击敌人,掩护团机关和群众转移。2连1排副排长李连山带8班占领松树岭前的一个突出山头鸡蛋坨。
松树岭山顶有一座古庙,几株古老苍松,山的东西两侧是二十多丈高的悬崖峭壁。上午8时许,日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松树岭发起冲击。2连打退敌人的数次冲锋,战至中午,敌伤亡惨重。敌正面不成,就以主要兵力从松树岭侧翼迁回进攻。8班在李连山指挥下,顽强抗击,一直战斗到下午4时,子弹、手榴弹全部打光。敌人蜂拥而上,在此紧要关头,李连山高声喊道:“砸断枪,跳崖!”勇士们相继从二十多丈高的悬崖跳下……
第二天,军民们在悬崖下找到了勇士们的遗体,战士们和乡亲们怀着悲痛和的心情,将五位勇士隆重地安葬在松树岭下。
无数先烈,为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有的留下了名字,很多没有留下名字。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正是为纪念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而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喜马拉雅山雪怪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