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教频道《东南西北过大年》摄制组在我省敦煌市进行了为期12天的节目。拍摄内容涉及敦煌旅游景点、敦煌曲子戏、敦煌彩塑、敦煌剪纸、敦煌社火、敦煌宴、敦煌驴肉黄面等民俗类非遗项目。
该节目将在2018年春节期间亮相央视科教频道。届时,《东西南北过大年·敦煌篇》将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
《东西南北过大年》是科教频道2016年推出的春节特别节目,今年在全国各地挑选了10个最具年俗文化特色,又绿水青山、安居乐业的市县进行拍摄,以此展现浓郁的中国年味儿和中华文化,通过全新视角呈现美丽中国。
这里并没有太多高耸的建筑,但每一处建筑都像是新的,铺上柏油的道很干净,莫高窟壁画的元素被广泛运用到街边的装饰上。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时期、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自古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充满了色彩和生机,宛如大漠羌笛声中的一段江南牧笛声,婉转清扬,欢快灵动。
当夕阳缓缓消逝,被日光炙烤了一天的鸣沙山遽然降温,坚守天际的晚霞终于被夜色,喧嚣的人群逐渐散去。鸣沙山和月牙泉最神奇的时刻也许就在此时。
敦煌曲子戏,起源于敦煌民间,亦称“小曲戏”、“小调戏”、“老眉户”等,兴盛于清朝末年和中华初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敦煌曲子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有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许多作品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久演不衰,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婚丧嫁娶,提供了生动、丰富、详实的资料。
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小放牛》、《老换少》、《磨豆腐》、《跳花墙》、《瞎子点灯》、《送情人》、《大保媒》等。
敦煌彩塑分布在以莫高窟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上下一千五百余年,其保存历代彩塑之多,技艺之精,为世所罕见。
石窟造像源于摩崖石刻,敦煌石窟因岩质不适雕刻,古代匠师因地制宜,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收并融汇了印度、西域的造像形式、技法等,从而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敷彩泥塑。经过代代传承,将这门古老技艺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延续至今。
敦煌剪纸历史久远,古已有之,代代相传。敦煌藏经洞就发现了唐代的剪纸作品。敦煌剪纸艺术发展到现在,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达到了新的境界,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并具有鲜明的敦煌特色。
那衣袂风动的、线条流畅的、巍峨壮观的九层楼、翩翩起舞的乐伎等剪纸作品,无不栩栩如生,精妙绝伦,形象地展现了敦煌艺术的无尽魅力。
敦煌社火种类多,花样新,既有本地土色土香的传统社火,也有外地的社火精品。本地的传统社火有地蹦子、打狗熊、太平鼓、太平车、龙灯、高跷、舞狮、旱船、跑驴、竹马、铁芯子、大头戏柳翠等。
欢快的秧歌、幽默诙谐的《大头戏柳翠》《猪八戒背媳妇》等表演节目,既保持了传统民间艺术流派,又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渊源,社火表演《地蹦子》更是展现了敦煌儿女奋发图强的崇高。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是在敦煌对吃流行一句话。作为八大怪之四,黄面细如龙须,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
黄面不但好吃,单单是制作过程,也称得上是一门艺术:只见拉面师傅双手舞动着一块足有七、八斤重的淡面团,时而抻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粉丝般的面条就这样诞生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