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热榜 >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

类别:旅游热榜 日期:2022-9-27 1:54:47 人气: 来源:

  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谈理政》第四卷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发行。

  “是最大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的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山西太原市迎泽区委党校迎泽街道分校教室里,数十名街道、社区干部围绕最新出版的《习谈理政》第四卷展开学习并进行交流分享。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外看,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向内看,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举旗定向、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用真理之光复兴之。

  确立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校正工作导向;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2021年仲夏时节,中国历史展览馆开馆。一年多来,前来参观的社会人士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读懂中国人的谱系,一个伟大政党的初心。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2021年4月25日,广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走到油画《陈树湘》前,习总由衷感叹。

  跟随习总的足迹,前每一个庄重的鞠躬、纪念馆内每一次深情的凝望、对英雄故事每一回动情的讲述,都彰显着对中国的崇尚与。

  从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教育常态化制、完善思想工作体系,到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再到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理想的根基更加牢固,文明的花朵愈发灿烂。

  中秋佳节,杭州良渚,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用镜头记录了月光下的诗情宋韵。月光千年未变,时代已万象更新。

  2022年7月底,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这座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充分体现着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未来的历史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好。”

  习总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在习总亲自关心推动下,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光大,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

  《关于加强文物利用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见》等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

  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梳理,摸清文化资源家底,文化遗产跃上新台阶,我国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居世界第一;

  《记住乡愁》《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圈粉”无数,传统节日文化深入,文物热、非遗热等纷纷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焕发当代价值和魅力;

  司马南近况

  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声音;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广泛开展,“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球掀起中国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好中国声音,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和强大的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推动中华文明与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戴上AR眼镜,探寻“稀世珍宝”伯矩鬲背后的故事;在虚实融合的数字空间中,沉浸式“云”游敦煌莫高窟……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科技与文化相融合让参观者“跨越千里、穿越千年”。

  “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22年工作报告明确文化惠民“大礼包”,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小康”带来的幸福感。

  十年来,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更加繁荣的生动景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迸发。

  2019年全国期间,习总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全国政协委员,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食粮。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年代》《山海情》等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生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长篇小说《人》《主角》等现实题材佳作摘得“茅盾文学”桂冠;歌曲《爱会赢》、话剧《日记》等讴歌疫情中的英雄;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创新形式再现英雄形象;重大主题文艺活动《奋斗吧 中华儿女》《伟大征程》等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十年来,我国深化文化发展,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电视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

  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绚丽新篇。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资源来源网络 如果侵犯了你的利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