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招聘成了风口上的猪,频频传出斩获投资的消息。
互联网垂直招聘网站拉勾网,成立8个月拿到了500万美金融资。紧接着猎头平台猎上网宣布获得千万美金融资!4月15日猎聘网再抛重磅,宣布C轮融资7000万美元投资,创下国内互联网招聘行业5年来最大一笔投资。
资本无比热情的追棒,把互联网招聘市场烧的火热。弄得现在做互联网招聘不拿到投资,你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
互联网招聘十年不变的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任何一个王朝的改朝换代,都是豪杰并起逐鹿中原,有的人折戟沉沙,有的人笑到最后。都说大潮褪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资本的喧闹散去后,谁会成为今后市场的宠儿,谁会最终?
互联网招聘的现有玩法
一、垂直领域信息类招聘平台
代表:内推网
这类网站的优点很明显,通过对互联网垂直行业的职位聚合,最大化解决职位信息的不对称。同时,让人才和HR、招聘部门负责人直接对接,减少了猎头、HR的中间环节,提高招聘效率。这类网站的特点如下:
1、线上思维模式主导下,一切以用户数量、PV、UV为最高目标。于是把目标群体定位在大学生、工作1~5年的求职者。这类用户确实属于活跃的求职群体,可以让网站的数据很漂亮。但这些用户在招聘链条中处于中低端,用户价值如何有待商榷。
2、招聘平台意味着身份标签,去什么平台求职不仅仅是找工作,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定。内推做行业垂直的模式,如同互联网行业的51job,这样的定位很难吸引中高端用户群体。
3、盈利模式模糊,用户群体质量不高会导致APRU不高。
4、由于没有沉淀中高端人才数据,缺少核心竞争力。一旦51job、智联招聘切入互联网垂直领域招聘,针对性的投入广告拉户,他们的局面就很。
二、猎头平台类
代表:猎上网、人人猎头
这类平台的本质是基于猎头的招聘众包模式,猎上网是搭建猎头和HR对接的平台、人人猎头是以的方式鼓励猎头上传用户信息。
这里必须要夸下猎上网,拿到千万美金投资的第二天,一位阿里的朋友就邀请我去猎上网。细问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他有朋友在猎上网工作,他受朋友之托为猎上网邀请自己认识的猎头。互联网从业者大多都认识不少猎头,这样邀请的方式精准度很高,但是却未必有效,因为这类猎头平台有着不小的难题:
1、拿不到企业的高端职位和保密类职位(比如增补职位、秘密项目职位),这类职位企业不会公开发布职位信息而是委托给猎头秘密来做操作,而这些职位恰恰也是薪酬和价值最高的职位。
2、优秀猎头的收入高、工作时间也很饱和,而且优秀猎头可以接私单赚大笔的外快。所以不管猎上网、还是人人猎头都难以吸引行业优秀猎头,缺少了优秀猎头的加盟,无论是推荐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较弱。
3、由于推荐人才的数量、质量无法控制,企业在平台上发布的职位一旦没有解决,会逐渐造成企业用户不断流失。
三、猎聘网
之前写了一篇吐槽猎聘的文章《猎聘网,别以为你穿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也许说话太直接刺痛了人家脆弱的小心脏。后来,猎聘网开始史上最大的调整,严控猎头资质认证、猎头发布职位数量、下载简历数量、优化推荐职位的精准度。
不得不说这些调整短期内会不少的PV、UV,但是从长远看,这些调整会优化用户的用户体验,有助于更好的沉淀优秀人才数据,真正增加猎聘的核心竞争力。
猎聘网的优势很明显,解决了51job和猎头业务之间断档的年收入10-20W求职者的招聘需求。10-20W的求职者数量还常可观的,而且在人往高处走思想的影响下,伴随着猎聘网大笔广告宣传下知名度的提升,它会逐渐51job、智联招聘现有的用户群体。对习惯了只从51job、智联招聘网站投简历的求职者到可以有猎头主动推荐职位,这种变化还是挺有吸引力。从这角度上讲,猎聘网有可能51job和智联招聘。
猎聘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更有效的管控猎头,减少猎头发布虚假职位的数量,聚集优质猎头资源,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沉淀更多优质人才数据。
互联网招聘到底该怎么玩?
1、50亿&1000亿你选哪个?
想要钓大鱼,就要去最大的池塘。51job、智联招聘更多满足了企业中低端的职位需求,赚的是辛苦钱,一整年忙前忙后才入账40-50亿。中国猎头市场一年有900-1000亿的市场规模,猎头轻轻松松拿走了这最肥的1000亿的蛋糕。
和51job、智联招聘抢饭碗,切入50亿的中低端市场。还是想打土豪分田地,进入猎头1000亿的市场。这个你要想清楚!
2、加入猎头的商业变现
传统互联网招聘的商业模式是账号收费、广告收入、下载简历收费的三板斧,人均ARPU不高。
要最大化的提升人均ARPU,就一定要加入猎头变现的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1个年薪30万的人,通过猎头业务最低可以收费6万,而下载一份这样的简历仅仅只要花10块钱,猎头的收入相当于简历被下载6000次。
3、线上思维和线下思维的融合
线上思维,重视用户数量、UV、PV,忽视用户质量。线下猎头思维,重视用户质量,但是速度和规模化慢。
招聘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用户质量是关键。如果仅仅是重视用户数量、UV、PV,没有沉淀优质的用户。企业不买账、商业变现难、最终落得个赔本赚吆喝。
所以,招聘产品的设计、运营、商业变现等,要兼顾线上思维和线下思维的融合,找到一个质量和速度的平衡点。
4、大数据下的精准匹配
目前的招聘产品,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精准匹配。不管是订阅职位、还是职位推送,都是基于行业、职能、职位几个简单的标签,做粗放型的职位推送。
求职属于非频发的需求,这样的特性造就了用户登录频次不高,用户黏性弱的特点。求职又属于目的性很强的需求,因此只有精准有吸引力的职位推荐,才能增加用户的登录频次和黏性。
要实现真正的精准匹配,要做的不仅仅是让用户输入求职意向或者订阅职位条件。而是要实现对简历进行文本解析,基于大数据处理精准的定义简历的行业、职能、职级标签,通过算法实现简历和职位的精准匹配。
互联网招聘行业的和变革的大幕才刚刚开始,好戏肯定还在后头。1000亿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为什么不来掘金呢?
作者微信号:shizigao
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猎眼天下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文章中谈及拉勾和内推,拉勾的背景是3w coffee,互联网资源更加的丰富,圈内投资人资源也丰富,创始人也是互联网背景,善于用互联网事件营销。营销虽然是推户量的手段之一,但是招聘是沉淀活,更需要口碑和内容;社会化营销影响的人群,太过繁杂,招来“杂”用户,招来“杂”投递,带来的效果只是 智联招聘的效果,只是套了一个互联网营销外壳的 IT--智联招聘而已; 内推更加的沉淀,利用内推人的“认证真实性”推动 投递者的信任,一点一滴的积累,比较赞同。 如果内推网加上一些UGC,比如内推人的,这样会更棒;再比如加上一些线下分享(技术,产品等)那就更棒了。 互联网需要做雇主品牌的营销,这个才是更沉淀人的,这样才能吸引更高level的用户群。
垂直招聘短期见效快,但盘子小,很快到天花板,扩张行业必成前程第二;高端招聘利润高,但见效慢,规模小,盘子也小,扩张到中低端也必成前程第二;社交招聘促使求职招聘方免费沟通,沉淀职场关系树立竞争壁垒,有可能成为前程第一,缺点是进度慢,需要培养和熬,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足够耐心和眼光。
智联&51&中华英才 是web1.0时代的招聘产物,目前雇主的投入在逐渐的减少,他们也在努力,尝试着所谓的RPO,猎头业务,他们有丰富的资源,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固化;拉勾&内推是web2.0时代的产物,他们相对而言有互联网思维,特别是互联网营销,社会化事件的推动(腾讯电商的变化&24小时急速入职;猎聘模仿设计风格,微博转发炒作)。 从涉及的人群来看,传统的招聘渠群面化;拉勾&内推 涉及的人群比较垂直化(互联网)。从涉及的人群level来看,传统的招聘渠道level高低不均;拉勾&内推 涉及人群偏junior,谈不上猎头招聘,只能算的上普通招聘。
其实现在无论何种招聘类网站,都不能完整存在着应聘者与招聘者之间的玻璃隔阂,看似透明,却有对真实度的未知,简历的优秀往往不能代表应聘者也优秀,当然,这对于做招聘的,自然而然会把人员储备与人员流量作为必备的条件。
而实际上,最具高质量与针对性较强的用户人群的,就是类似虎嗅网这些自网站,从文章到评论,都能展示出不同行业里个体人的不同特点,往往这些对于企业了解个体人来说,是最接近实际人物的,所以文章最后如能把招聘行业再设想壮大的话,自与优质人力推送,是具备了操作性的,反而对于特定职位,特定要求的公司,招聘起来更加精准,当然,这可以作为自商业模式的一个分支,以现有招聘运营模式来看,除去营销之外,更得要真正的干货才行,细分高中低端只是以薪酬或岗位为标准,而将行业招聘形成介质,那才是精准与聚合的开始。
2014-04-18如意乐1qq:回复@杨泽(seo老鼠):是的,我只能说可以是一个分支,相对来说,具备行业声望度的,是有着聚合特定人才的天然优势,特定岗位,技术等类型的,还需其他来弥补//@杨泽(seo老鼠):不是所有的人都擅长文字表达的
2014-04-18如意乐1qq:回复@aoyi007:赞同你的观点,招聘行业的客户核心,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体,而最能缩减其中距离的就是企业与个体之间的直接互动,也是提高鉴别效率的方法之一,用户的粘性是什么,就是用户喜欢用,用户觉得有用,而招聘行业最重要就是希望在企业与个体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现在大多的招聘类网站寄托于我有多少企业,我有多少人员储备,而不够重视,企业怎么样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谁的商业互动做的最好,自嘛,商业模式是开拓出来的,认可也是在自身先认可,对方才会认可的基础之上的,一点根基三处关联,也可成为不错的盈利点//@aoyi007:三方都高度认可的商业模式方能长久,提高客户黏度是核心,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招聘最终落地的是面对面的,只要涉及到最终的人的因素,如果按作者说的猎头界千亿行业。。。互联网能介入的层面就很小了,信息和服务在这里只是辅助因素,千亿,按2/8,估计也就200亿是真实的市场,每年通过B2B成交的订单又有多少,难道能把这些算成B2B自己的业绩?这样一比对,其实51,智联的40-50亿盘子确实已经很大了,想追上半超越,其实真没想的那么美好
文章中谈到的招聘网站,只是聚焦了on the marketing(想换工作的人)的人,而猎头更多的只是抓住in the marketing(工作蛮好,也可以看看机会)的人。 更大的市场在于后者,但是大家拼命抢的是前面的市场;而(真正的)猎头在沉淀做事。
首先,不是你服务的市场是中低端收入人群,就说明你的业务低端。
而且,51job赚的是辛苦钱,每年40、50亿,这个市场里有哪家不辛苦能做到这个数字?
您在这评论高端低端,究竟是比烧钱,比融资?还是比赚钱?
高端猎头有900-1000亿是哪里来的数据?这么大的数字哪里来的,中国超过1亿的猎头公司一共才几家,其他800-900亿那要多少家小猎头公司?
中低端招聘才50亿?又是哪里来的数据?58同城跟赶集拼的,收购中华英才网,魅力91,这些花了多少?就为50亿的市场?每年智联,51job的广告投放是多少,就为50亿的市场?
除了互联网行业,任何一家企业的招聘都是中低端需求量大,其他行业有了解多少?而且这个互联网行业是躺在泡沫里,花着资本的钞票的,论赚钱基本没有一家敢抬头说话的。就算他们是新一代开拓者,但请不要瞧不起现在盈利的前辈。
后面的恕我不是很懂,能否写的更明白些?
加入猎头的商业变现?你觉得只要能用猎头卖就别用下载卖?市场有多少猎头能提供这么大的服务能力?了简历低价下载,就一定有办法高价卖给客户?市场究竟有多少客户能够接受这么贵的猎头服务?
大数据精准匹配?这个概念身为猎头是不是真的相信?不说以现在的自然语言分析技术,就说一份简历包含的信息量能够匹配出多少内容?再加上一个时间维度,能有价值分析的已经少的可怜。不要总说51job在大数据上不肯投入,任何资本投入都是要看回报率和回报速度的。没有效果的投入是不值得的。
线上只重视uv,pv,不重视用户质量?做互联网的人都知道,重视pv是因为有,而不是为了pv而pv,是什么?当然是有质量的客户。。最终当然还是重视用户质量。难道pv能卖钱么?难道咱们在讨论toVC模式?
抱歉,好多问号,做互联网太多年,喜欢刨根问底。
推荐内聘网 该网站目前面对的人群主要是初创企业和有1-3年工作经验的求职人群。目前,内聘网已经实现了能够准确的通过期望的行业、岗位、薪资、地址等多个元素进行精确匹配,将求职者极速推荐给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在内聘网上免费发布职位、需求,个人在内聘网注册、上传简历、添加之后,内聘网就直接帮求职者找工作了,求职者甚至不需要自己投递简历,寻找职位,企业也不需要搜索简历,各自发布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对接上了。当然,这种精准匹配是需要大数据、越详细的、复杂的算法才能精准匹配。
有一句话说的好,先有,后有生活。国内猎头仅仅是起步阶段,虽然千亿蛋糕摆在那里,但是未必吃的到,国内企业、猎头、求职者三方都需要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在市场成熟前,先自己活下来,未必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