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两旁,林立着获利颇丰的中国餐馆和免税店,成群的中国游客则在举着小旗的导游的带领下,拥挤在狭窄的小道上赶往下一景点。
经营着这家餐厅25年有余的店主斯蒂芬妮·韦瑞特(Stephanie Verret)也发现了近年来普罗旺斯大街上发生的一些变化。“街上所有的商贩都开始做中国人的生意,之前这里只是个人们爱在早上喝咖啡吃牛角包的小镇。”她告诉卡塔尔半岛的记者。
“(中国游客)他们不主动打招呼,不会说法语,也不说英语。”斯蒂芬妮的语气中带有些不可思议,她感觉自己更像是生活在的闹市中,“一个女游客在餐厅的地上吐了口痰,我拿了张纸巾放到她手里,用法语说‘拿着’。”
事实上,随着巴黎成为中国游客颇为青睐的旅游城市,来自东方的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引发的冲突,正逐步。
半岛7月31日报道称,随着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第一次迈出国门,斯蒂芬妮所在的街区只是各个同样文化冲击的国家的缩影。
对于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斯蒂芬妮向半岛的记者表示了理解:“这并不是他们(中国游客)的错。因为我们处于两种文化中,他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报道称,记者曾跟随一个中国旅行团一同游览,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斯蒂芬妮都是对的:导游并不会给游客做好法国礼仪和文化的。对他们来说,”中国市场“只是个数字游戏——让尽可能多的人坐上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游览更多的景点。
在许多人眼里,在法国,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你好”,这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也是一个文明的标志。而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这样的一声问候并不那么容易说出口。
而表达感谢则是另一个例子。在采访中,斯蒂芬妮向记者问道:“你会用中文说‘谢谢’吗?”随后,她表示,“我关照我儿子在学校里学习中文,但当儿子第一次尝试教我说中文‘谢谢’的时候,我责备了他,因为那听起来像在用法语说。”斯蒂芬妮笑着,没好意思在镜头前说出与中文“谢谢”发音相近的那句法语。
一般而言,带领游客参观古迹和博物馆并不能为导游带来丰厚的佣金,所以,半岛记者发现,在一些旅行社的日程上,安排给这些景点的时间最多只有40分钟。而且,巴黎景点的设施也并没有为中国游客的“走马观花”提供便捷。比如:尽管去年累计有80万的中国游客参观卢浮宫,卢浮宫却没有设置普通话版的语音导游器。
挤压景点游览所带来的时间,则由导游带领游客前往巴黎大大小小的消费场所。半岛报道称,在赚取中国游客的钱这方面,中国和法国的旅行社是“一丘之貉”。为奢侈谭维维整容品牌做中国市场咨询的菲利普·瓜里诺(Philip Guarino)告诉记者,(法国)奢侈品牌与中国旅行社之间、旅行社与出境代理机构之间、出境代理机构与法国本土的旅行社之间都有合作,法国旅行社与当地导游甚至司机都有(佣金)协议,这些合作涉及的消费金额每年能达数亿欧元。
据菲利普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其中85%的购买行为都发生在欧洲和美国,因此法国毫无疑问地想要接收双倍数量的中国游客,达到一年500万人次的访问量目标。
从斯蒂芬妮的餐厅沿着街道往下走,便可以看到赫赫有名的“老佛爷”百货(Galeries Layette),这里每天都要迎接数百辆载满中国游客的大巴。巴黎人希望避免拥挤,于是商场为中国游客团设置了特定的进出区域和通道,游客能迅速进出商场,并有会中文的导购进行服务。商场内部则是一片混乱,尤其是临近商场打烊的时间,导游站在门口催促,而诸多中国游客依然推挤着,可能只是为了一只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手袋。
而导游们则无疑乐见这样的场景。半岛报道称,许多导游通过带领游客消费可以得到客观的收入,甚至有一些导游需要事先付钱给旅行社来带团,并通过带团去百货商场的免税店购物所获得的佣金来弥补(垫付给旅行社的)损失。
对于斯蒂芬妮而言,中国游客的消费也将成为她的主要利润来源。为了方便逛完街在她的餐厅小憩的中国游客,斯蒂芬妮制作了一些中文的标示,提醒他们注意扒手,并提示在店里休息需要消费。她明白,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人将成为旅业的主力军。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