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以“海边的风景”为主题,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局和基本,试图以影像的方式作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力争以影像志的方式积累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文献;二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展开全球各大洲大湾区影像文化与影像艺术的比较。
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以“风景”为学术核心,以“风景摄影”主题定位打造,已举办五届,成为国内别具一格的摄影品牌。既推动着东莞·长安对外宣传和文化发展,也推动着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繁荣。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一带一”深远影响。从本届开始,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将继续拓宽风景摄影的边界,并结合大湾区,一边汇聚精粹作品加以多形式呈现,一边开展大湾区影像的学术积累,进行文化和艺术的比较研究。我们相信,通过几届的努力,“风景”和“大湾区”的概念一定能够具有更丰富、更扎实的内涵,确立起更大和更清晰的外延。
这里集纳的“拾”位摄影师的“拾”组作品,是沿着我国漫长的海岸线,选取了“拾”个城市的不同主题,以不同视觉手段来呈现和完成的,既有摄影家的个性表达,又有对现实景致和生活方式的客观描摩。邀约来作同一主题不同视觉样本呈现的,是一个完全混搭的格局:有深入浅出的新闻报道,有多年的项目,有怀着浓烈感彩的静观,有面对自然的冷峻思考,也有引发规模化摄影采风消费的图像范式……有持续多年对此题材的关注,也有阶段性对影像呈现视角与观察方式的思考……由这些图像,我们也可自一个侧面窥见中国摄影的多元化格局。
地处粤东的潮汕地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被誉为“海滨邹鲁”。沿袭潮汕各地的“营老爷”岁时节庆活动,传承并保持着浓厚的潮汕民俗特色,丰富又精彩。生长于斯的陈翊雄,自幼喜好中国传统书画,摄影深受郎静山、陈复礼先生的影响;他深究潮汕风俗的文化价值,思考民俗摄影的创新问题,致力创意影像探索。陈翊雄参考《清明上河图》的意境,穷十年之功,奔走潮汕各地,拍摄了近万张民俗活动作品,并从中精挑细选了二百多张创作素材,再凭着一股“工匠”,经过近半年的后期数绘创作,以影画合璧的拼接方法,大胆运用摄影与数码新技术来做跨界叠加的画意表达;他将潮汕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和国家“非遗”项目跨时空浓缩于一卷,创作出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潮汕风俗图》长卷。这幅不失为中国新画意摄影宏片巨作的《潮汕风俗图》,以似画非画的影像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摄影的表现力,生动形象比展现了潮汕民俗文化活动场景,不失为“为用,中学为体”、体现中华文化对西洋摄影落地进行当代探索的有益实践。
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在于其影像必须是在第一现场观看和得以存留的;而其观看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受到主观的观念与社会立场、个人化审美倾向、甚至是时代的观看范式等方面的影响。这一观看特点造成的结果,恰恰为摄影提供了同一事物不同视角下的多元化的视觉文本。本展览试图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契机,选择同一时代生活在一国两制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摄影家的不同影像,以不同角度的视觉记录形成的一个复调式大文本,来反映南粤海湾七十年来人与海湾的关系、海湾与社会的关系,并为未来大湾区建设提供一个以影像的方式积累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文本;同时也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展开对一国两制下大湾区摄影家作品所呈现的影像文化与影像艺术的比较和研究。——展览前言(节选)
摄影家孙振军1980 年从军海军南海舰队。尽管1974年打西沙海战时,他还未入伍,1988年打南沙海战时,他已离开了部队;但荣幸的是,这两场海战都是他所在的部队主打的,许多参战者都是他所熟悉的、战友。更受命运垂青的是,孙振军在海军服役时的主要职责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相机的战士摄影员,故而有便利记录了西沙军民在80年代西沙、建设西沙的峥嵘岁月,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图片资料。
雷佳民从2014年开始,用镜头对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为大桥造像。从天空到陆地,从水面到水下,从春夏到秋冬,从日出到日落,多角度多方位多时空记录着大桥的建设,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其中有桥梁的建设、隧道的建设、人工岛的建设,有大桥的雄姿,也有建设者的丰采。致广大而尽精微。从雷佳民用几年的时间拍摄的《中国力量——港珠澳大桥建设》专题中,我们能看到他的坚守,看到他对待摄影的严肃态度,看到他的责任担当
,我们定义的主题是:红色影像——为服务的中国摄影出版。这一时期的好书不多,乏善可陈,除了1959年举国之力出版的《中国》大画册是个例外。1978年至2000年,是中国摄影兴盛的时期,出版也一样,所以我们总结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记录者——后的摄影出版热潮。2000年至2018年,摄影进入全民摄影时代,摄影书籍出版繁盛,我们定义这一时期为:跨界多元融合——当代影像与中国摄影出版。这一时期入选的摄影书也最多。总的来说,中国的摄影人不爱读书,也不爱学习,在很多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认为摄影很容易,根本不需要看书,不需要了解摄影史,更不需要摄影理论,对他们来说,学点儿“PS”是最实用的。有朋友评价中国的摄影教育是“比赛教育”,我觉得真是再准确不过了。我接待过很多来找我“讨教”的摄影人,基本都是想找捷径,尽快成功尽快获。我问他们,读过什么摄影书,对摄影史有哪些了解,基本是无,这一点很可悲。所以,如果这样一个关于摄影书的展览,能够让摄影人认识到好书的价值,能够多看一点儿书,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摄影的历史,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摄影。
我觉的这就是这个展览最大的价值。——节选自《为什么要做“中国摄影书100 本”这样一个展览?》(那日松)1910年—1949年,我以为是中国摄影的萌芽起步时期(如《半农谈影》《羌戎考察记》等)。1949年—1976年则是恢复盘整时期(如《中国摄影年鉴》《中国》等)。1978年—2000年自然是百花齐放时期(如《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40年》等)。2000年至今可能是变动不居时期(如《中国人本》《观看再观看》)。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下做什么?也许不仅仅是哲学问题,摄影同样也有这般问题的困扰。梳理一下自清末至当下的中国摄影书,绝不是一件轻松、愉悦与讨好的事,但不管如何总要有人做这苦差,本次展览便是尝试。
作者 陈显耀 王贵光 陈体根 龚清爽 李焕志 汪燕松 翁淑琼 吴 吴彦文 辛健勇 朱国联 柴静 陈俊书 陈智 邓树宁 黄昆震 黎观威 李志坚 梁浩创 梁伟光 刘宏 丘祥泉 谢儒侦 许芳芸 朱晴 朱泽辉 李俊奕 蔡伟 张涛涛 李煌稳 历风山 林江 章文 钟文 罗家清 郭长辉 麦浩信 谭伟明 涂涛 肖旭升 张似平 邓伟群 林瑜 基 梁汉 罗海燕 邓巴烽 陈慧棠 陈佺中 李好 刘琪雄 黄信涛 骆伟铃 游清 罗秀洪 陈周波 李卫 蔡景生 陈兆武 张秋 陆海华 梁文栋 刘绍勇 梁飘 谭云勇 张竞 关勇军 蓝军 许志祥 莫小锋 冯迎 谭云勇 李善周 谭文强 李泮 李树競 何小玲 刘绍勇 梁雪涛 刘绍勇 曾广岳 梁文栋 林敏东 刘绍勇 李静 彭镇强 翁文 张小龙 施东扬 黄伟雄 翁志雄 田培然 陈瑜 陈翊雄 李少熙 吴俊伟 林育波 王贵 刘小宾 郑君能
“观沧海”10个城市( 、澳门、深圳、珠海、东莞、茂名、阳江 、湛江、汕头、汕尾)的创作主题为“海边的城市”,它是摄影人基于大湾区描绘而成的南中国城市轮廓图像。这些反映城市景观的独特品质以及历史发展当中的大湾区地理与制图特征,从城市、人物、生活、民俗等方面入手,以一个常规的角度描绘湾区城市和城市建设者,用图像去他们家乡的变化。
只有通过这些常规的角度,我们才会发现每个沿海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同样它们的地理形态也各不相同,从人类早期定居到居住条件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沿海岸线展开的漫长过程中,城市的面貌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只有通过这些常规的角度,我们对湾区城市图像的观察理想的径,是沉浮积淀于历代,又化生交融于当代的复合景象;而对大湾区地域文明的了解和对文化艺术的认知亦有助于解析城市斑斓之文化基因,它是渗溢脱胎于本质,又幻化呼应于具象的。
我在福建石狮廿年的军旅生活, 2003年转业在福建石狮工作,让我对福建石狮的人们生活有着较为熟悉的认识。但出生在江西的我,同样作为生活在福建的外来人,“在他乡”的客观因素,能够使我以更加客观冷峻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不同于自己但又带着相似之处的境遇,我也因此与作品中的内容有了某种微妙的。
8月18日开幕当天,车辆请停放在长安广场停车场(长安广场东门进入),再按牌步行到对面的长安图书馆参加活动。华晨宇父亲华福雄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