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兴仁市工业园区驾驶员勇救4名落水儿童成为“网红”;2018年5月22日,兴仁市潘家庄镇姑屯中学九年级学生文敏入选全国第一批新时代好少年成为广大市民热议的“头条新闻”……种子发芽需要“良田沃土”,成长离不开“社会营养”。兴仁,这座小城,短短几年时间,模范、身边、孝心少年等不断涌现,身边好事层出不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兴仁好,因为这里的人热情好客,不愧为之乡;兴仁好,因为这里的多,总会得到热心帮助!”这是初到兴仁的外地人的共识。
兴仁市,一个只有5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在短短几年之间就涌现出全省模范及提名6名、中国4名、全国最美孝心少年1名、全国特别关注孝心少年1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名、中国好少年1名、贵州32名、全省美德少年7名、全省新时代好少年1名。如此之多的身边,主要得益于兴仁市委、市人民对文明建设的重视,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常抓不懈,通过完善机制、强化组织、丰富载体、营造氛围,社会正气,培育良好风尚,形成“人人崇尚,人人,人人争做”的局面。
建设看起来很“虚”,不好量化,但是一个地区发展与幸福的基础。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以及人民物质生活的显著提高,兴仁市文明委狠抓建设,全面构筑兴仁,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营造社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良好风尚,兴仁市文明委狠抓文明建设不放松,并依托“我推荐,我评议身边”活动载体,在全市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活动,通过探索不断创新机制,建立起了从村(居)、社区、乡镇(街道)、企业、单位逐级推荐的“五位一体”“”推荐机制,广泛发动群众推荐身边。兴仁市文明办每月将推荐的“”事迹进行评比,筛选出典型后,组织专人走访调查后对其事迹进行精雕细琢的采写编辑,力求事迹的真实化、精彩化和感人化。
对入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人物,兴仁市文明办就会印发通知,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对入选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宣传,扩大身边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学习,争做。
如今,兴仁市已基本培育出了一种向善,学习、崇尚、关爱、争当的沃土,“”的种子正在之乡的大地生根发芽。
广大群众既是思想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思想建设的实践者。兴仁市在开展身边评比推荐活动中,始终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学校、社区、企业、村镇……每个群体、每个个人,都成为力量的传递者。
从2013年起,兴仁市在市专门开设了《兴仁视点》栏目,讲述全市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故事,让事迹家喻户晓。以此同时,兴仁市依托讲堂、新市民讲习所等平台,组织身边走进讲堂,开展自己的故事自己讲、身边的故事身边人讲等活动,让一个个故事有根可寻、有据可查,有效凸显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性。利用春节、国庆、元旦等节日,在广场、公园、车站的人员集中区开展身边事迹展,让广大市民、外来人员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所感染。在各村(居、社区)、机关单位、学校等广泛建设榜,让形象随处可见。任弼时子女在兴仁广场、城市展览馆、公交车站台等建设了墙、展示厅、展示牌,让故事随处可阅、让力量永久。印发《发现身边 争做兴仁书》,全市干部群众“学、做好事、当”,积极参与“我推荐、我评议身边”活动,不断发现,力量,为建设小康兴仁、和谐兴仁聚集正能量。
每一次对义举的褒,都是对“堤坝”的加固;每一次对模范的帮扶,都是对“土壤”的改良。
2015年,兴仁市制定了《兴仁市礼遇帮扶模范、身边实施办法》,每年从市财政划拨5万元建立励帮扶基金,对入选的模范、中国、贵州、孝心少年、新时代好少年等进行励,在春节期间由市领导带队对身边进行走访慰问。对因病、因学、因灾等进行资金帮扶。礼遇对象在节日走访慰问、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劳动就业等方面享受优先保障和相应待遇,这一系列的具体帮扶“干货”,唱响了“有好报”的强音。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文敏,市领导多次登门看望,不仅为她送去了1万元的励金,还为她家新建了住房,将其养母送到兴仁市社会福利院进行照顾,让她学习。
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田应志,家庭贫困,但受到的关爱无限:就读学校免去了他上学的一切费用,把他家纳入了精准扶贫户,还将在外务工的父母叫回来,就近安排务工……
被授于“贵州”的余开建,其妻患白血病不幸去世,兴仁市文明办第一时间就赶到他家里,为他送去2000元的慰问金,兴仁市文明办还积极向州文明办申请到了5000元的帮扶资金,让亡妻得以妥善安葬。
全省美德少年孟全娣不幸患上腮腺癌,社会积极参与到帮扶、救助她的行动中来,短短几天时间,就筹集到10到万元,让她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手术。
此外,兴仁大力开展网上志愿服务、网络征集微心愿、微公益互动圆梦等活动,组织志愿服务者与结对子,为身边提供关爱帮助。
好报,德者有得。兴仁学习宣传、礼遇帮扶成常态,激励了更多的群众存好心、讲、当,让之乡这座“之城”更加温暖、更加和谐。(兴仁市文明办 李鑫波)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