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日本侵略者为吞并中国,派出情报人员以探险和学者的名义,拍摄大量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其中很多场景已经消失,对我们了解民 国时期的中国,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为让更多中国人回望祖辈生活过的华夏大地,《图游华夏网》特别制作《老照片中的华夏》专辑,本篇照片来自本溪地区。转载请注明来自图游华夏网
13回第2张(1925年8月出版),本溪连山关附近的雪景,连山关是历史上辽东长城沿线的一座重要关城,图中一位行人正走在厚厚的雪道之上。
14回第1张(1925年9月出版),本溪钓鱼台风光,位于细河岸边,悬崖峭壁临水而屹,图中的铁是当时的安奉线月出版),钓鱼台的峡谷风光,下临碧潭,怪石嶙峋,形成险峻奇绝的山水风光。
98回第2张(1932年9月出版),初秋时分,从山顶眺望,太子河两岸,风光秀美,图中的地点日本人称为宫原,原名是本溪的福金岭。
98回第3张(1932年9月出版),太子河流域的农家院内,中间是一处谷仓,为圆形构造,仓壁用柳条和泥巴相混而建。
98回第4张(1932年9月出版),位于本溪桥头的河里,一位头戴斗笠的养猪人,正着一群猪在水中。著名的辽砚就产自这里。
98回第5张(1932年9月出版),位于本溪连山关的摩天岭,地势险要,是一处军事要塞,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在此留下战迹,下方的的白色就是日本人为纪念日俄战争所建,成为侵略者中国国土的。
98回第6张(1932年9月出版),位于本溪连山关附近的盘龙山风光,细河流过,两岸田野肥沃,村居隐隐。
98回第7张(1932年9月出版),本溪连山关附近,一位行人,肩扛火铳,提着买好的东西走在道上,当时的匪患严重,人们出门都带着自卫的武器。
144回第1张(1936年7月出版),位于本溪桥头的细河岸边,随处可见水车小屋,用于碾碎榆树和其它杂木,制成线月出版),本溪连山关的摩天岭蟠龙寺附近风光,悬崖之下,河水流过,汇聚成深潭。
144回第3张(1936年7月出版),本溪钓鱼台的细河岸边,一处高大石台上,屹立一座,名为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144回第9张(1936年7月出版),太子河盼的农家院内,采摘好的棉花正摊开来晾晒,农户主人正在翻动着,当时的棉花是东北的重要战略物资。
144回第10张(1936年7月出版),太子河流域的一位农家母亲正抱着孩子喂奶,垂吊的摇篮挂在梁上,方便母亲摇晃。
181回第4张(1939年8月出版),本溪桥头的钓鱼台风光,细河之水,蜿蜒而流,岸边断崖高耸,成熟的高粱在风中摇曳。
181回第6张(1939年8月出版),本溪的细河岸边,制作线香的水车小屋,水车在流水的作用下带动着香磨。
181回第7张(1939年8月出版),位于本溪南芬下马塘附近的细河风光,几棵老松耸立在岸边,古意盎然。
181回第8张(1939年8月出版),本溪境内的细河流经长岭地段,河水汇成碧塘,岸边松树倒映水中。
181回第10张(1939年8月出版),太子河与本溪湖之间,一叶扁舟行在水上,夕阳余晖下,船夫撑篙,两人安坐舟中。
215回第1张(1942年6月出版),位于本溪湖的市街,太子河上,一道铁桥横跨,对岸的平顶山隐约可见。
215回第3张(1942年6月出版),位于本溪湖附近的太子河上,船似屋状,可边坐边饮,欣赏风景,也可垂钓河中,惬意无比。
215回第4张(1942年6月出版),本溪湖附近,平顶山旁的徐家庄子,俯瞰的角度,太子河水在群山中绕了一个大圈。
215回第6张(1942年6月出版),太子河上的摆梦见杀人流血渡人,戴着笠帽,正抽着旱烟,一个简易的竹席棚就是他的休息场所,看来是不分昼夜为来往两岸的行人商贾提供摆渡服务。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