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风景图片 > 正文

大陆互联网上走最远的台湾人”宫铃离世 大陆刷屏台湾没反应

类别:风景图片 日期:2016-8-19 12:51:53 人气: 来源:

  那位在大陆互联网上走的最远的台湾人,如今真的走得很远了。

  7月17日据媒体报道,化名宫铃的台湾资深媒体人,因为抑郁症离世。这位在网上颇知名的台湾媒体人虽然离世,却没能享有最后一丝平静,反而在网上引发一波激烈的讨论。

  这几年媒体人得抑郁症的状况,已经越来越普遍了。根据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姜涛从业24的观察,演员、媒体人、公务员、警察、教师都是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的群体,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严谨的研究。

  7月15日,宫铃在Facebook上发布生前最后一篇贴文,这篇跟戴立忍事件有关的贴文弥漫着无奈。

  “今天有感而发是因为戴立忍。”她感性地说,“他必然牺牲,为了南海、为了蔡英文,他就是再发多少声明都得要为了与他无关的事牺牲,因为他已经被选作祭品。”

  宫铃在这篇贴文中如此感慨,只因为她也曾有相同经历,“我因为许多莫须有的标签,承受了不少压力,甚至在精神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回到台湾将近一年最近才又到北京待一阵子。”

  作为一个在大陆的台湾媒体人,宫玲离世前却还在纠结着两岸的复杂情感。

  这个敏感时刻引起了大陆媒体人的集体关注。她离世的消息在17日当天就刷屏朋友圈。很多媒体人都进行了转发纪念。一些媒体还发出了专门的纪念文章。

  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个在大陆互联网行走的最远的人在台湾却没多少人知道。关于她离世的消息,台湾媒体直到7月18日晚间才开始有零星报道。

  在台湾的外省人二代

  宫铃的本名叫宫能慧,毕业自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系。

  这位在部分大陆网友口中的“台独”份子,其实在台湾是个典型外省人二代,父亲祖籍在安徽省,母亲是北京人,因此从小对于中国大陆一直有特殊的情怀。但是宫铃跟许多撤退到台湾的外省二代一样,遭遇了认同上的冲突,生活在台湾,却无法被认同为台湾人,外省人的身分就像是原罪扎根在她身上。

  媒体人李新月对她的学生岁月是这么写的,“在她的初高中时代,台湾兴起了本土化运动,外省人首当其冲成为要被质疑的。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是一个民进党支持者,她上车后刚说了要去哪里,司机就冲她大吼滚下去!”

  司机简单的一声怒吼,却像是吼着她不属于这块土地,吼破了宫铃在台湾的认同纠结。

  宫铃从政治大学毕业后,曾在台湾多个媒体机构工作过。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她当过《经济日报》、《工商日报》记者,也任职过飞碟电台、台湾央广、中天、TVBS、年代等电视台记者,这些媒体在台湾传统意义上,大部分是偏蓝的媒体,这或许与她外省人二代的身份有关系。

  2004年6月17日,因缘际会下她担任台湾年代电视台驻北京记者,这一段在大陆生活的经历,让她萌生成为两岸“文化翻译”的想法。

  曾经跟宫铃在凤凰共事过的《凤凰周刊》原跑台湾口的记者郑东阳告诉传媒狐,宫铃相当向往大陆,“对于宫铃这个台湾外省二代来说,她最早对中国大陆是充满向往的,怀有家国情怀,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好感。”

  也许在台湾被归类为外省人或深蓝的她,能在大陆找到更多的共通点。

  加入凤凰,成为大陆和台湾的文化翻译

  2006年,宫铃离开自己最舒适的台湾媒体圈,开始在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大陆生活。

  2007年9月,国内博客的发展如日中天,凤凰网也没错过这次博客浪潮。当时,宫铃作为一个在大陆台湾人的特殊身份被凤凰相中,并且加入了凤凰的团队。

  宫铃在凤凰主要负责博客专栏的业务,邀请了许多台湾作家、文创人士来介绍台湾的风土民情,反应还不错。宫铃本人也用“胡同台妹”这个笔名,在凤凰博客上发表这几年她在大陆的一些见闻,从此胡同台妹就在网上火了起来。

  在博客时代,宫铃算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台湾人看两岸事务的视角提供者,所以很快就获得了知名度。

  郑东阳告诉传媒狐,宫铃受到两岸网友关注或许与当时的两岸关系有关,“08年的时候,两岸刚刚恢复交往,马英九刚刚上任的时候,双方人民对于两岸关系都充满期待。当时舆论就是讨论陈水扁贪腐,还有大陆游客可以去台湾旅游。那阵子是两岸关系最甜蜜的时期。”

  在互联网公司待一段时间后,宫铃渐渐发现了自己跟大陆社会是脱节的。她在《大陆生活八年之感悟》一文中提到,“因为发现与读者之间很难沟通,于是开始追寻问题根结。本以为是文字用语,后来逐渐发现是因为彼此的观念差异、对词语乃至事物的感受不同所致。”

  宫铃是相当坚持的女性,即使两岸存在许多理解上差异,但是宫铃却不断学习大陆的年轻想法与用语。2010年在《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中,也能看出宫铃对大陆用语还处于探索阶段。“直到最近,胡同台妹才搞清楚P民指的是什么,和谐和打酱油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宫铃在2010年时将她在大陆的丰富经历,写成了《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一书,用这本书来落实她想作为两岸文化翻译的目标。

  新书发表后,宫铃在博客上提到了这么一段真切的文字,“其实,大家彼此是不了解的。也不要以为你身边有大陆同学、台湾同事,你就有资格说你不需要了解了,人是一种太过复杂的动物,具有多面性,有些差异是你想也想不到,甚至没有看到的。”

  整体来说,宫铃来大陆的前几年,两岸文化翻译这个角色还是做得挺好的。

  从“两岸文化翻译”变成“台独份子”

  然而,“胡同台妹”却也为她直言直语付出了代价。

  宫铃不仅会在微博或博客上分享时事热点,有时候政治上的批评也引起许多网友的不满,认为她凭什么对大陆指指点点。

  情况最严重时,“胡同台妹”一词甚至成为了微博的敏感词,让她哭笑不得。但宫铃依旧坚守。

  “包括我在大陆微博、博客的自我介绍民国来的小女子都很刺眼,而曾经被辗转告知,拿下。我坚持了,没有改动。”

  郑东阳告诉传媒狐,宫铃在大陆渐渐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也跟两岸关系恶化有关,“这几年情况就比较不好了,包括像服贸的问题出现以后,两岸网友的对立情绪就越来越严重。”

  活跃在微博上的宫铃虽然遭到许多网友批评,却还是有相当多支持者相挺。当时这位特立独行的台湾人,被杨潇用文字给纪录在《南方人物周刊》211期,“在大陆互联网走得最远的台湾人”的名声不胫而走,她本人也对这个称号非常感动。

  “在大陆互联网走得最远的台湾人,我为这句话感动,不过,我确实没有这么大的情怀。玩微博,是因为好玩;写文章,是因为写惯了,无所求而为,因此,如果受访、交到一堆好网友,这是意外的收获,如此而已。”

  不幸的是,当时这位在互联网走得最远的台湾人,也走得越来越艰辛了。

  原本常在网上关注政治议题的宫铃,在网上矛盾与冲突中变得越来越沮丧,甚至被贴上标签被打为“台独”。不仅这两年在微博上的发文次数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对生活变得悲观。跟过去微博的活跃时期相比,2015年,她全年只发了5篇微博。今年目前为止也只发了5篇。

  有国内媒体人认为,宫铃在台湾曾经遭遇外省人的认同冲突,到了大陆却被打为“台独”,这是个相当吊诡的悖论,拼命想成为两岸理解的桥梁,最终却成为不属于两片土地的桥。

  对此,宫玲觉得她没有在大陆生存的智慧,“我很难说整个五、六年我在大陆发生的事完全没有责任,但我非常清楚,我完全没有智慧在这里生存。”

  网友夏阿说提到她最后几年的生活,“她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来大陆以后才有的,她一直很清醒并且痛苦地生活在两岸,她对时局异常悲观。”

  她的微博最终停在了4月21日,而且永远不会再更新了。

  台湾网友多数不知道宫铃过世

  宫铃过世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在大陆媒体人的朋友圈上流传开来。

  知乎上也出现了关于宫铃的讨论,有个评价最高的回答是这样批评她的。

  “所谓最贴近中国的台湾媒体人,风格和12,13年时候微博上横行的众公知大v们腔调是一样的。我从最近的翻到14年3月,整整十页除了一个外国政要来故宫的,只要有关国内全是贬讽,批评当然欢迎,但批评的点也相当低级。”

  与宫铃有过一面之缘的知乎网友鼎革,则认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社会更好,“她对于大陆的贡献不仅仅是留下了许多文字,而是让我们可以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与事。因而,她的去世消息让有些人无论是震惊,惋惜,还是幸灾乐祸,都体现了她作为一位媒体人的价值。

  鼎革也无奈地提到,“令人遗憾与讽刺的是,在她的家乡,拥有最美风景是人的宝岛台湾,并没有为她点亮一盏烛光。”

  鼎革说得没有错,在她的故乡台湾,鲜少人知道她过世的消息。传媒狐通过几位台湾媒体友人,才发现多数90后的台湾媒体人早就不知道有宫铃这个人了,只有少数资深媒体人知道她是《中国时报》那边的前辈。

  身为一名生活在认同矛盾当中的媒体人,虽然后期乏力,但生前最后文章还是在关心戴立忍事件对大陆的影响,纠结在两岸有没有办法相互理解。

  如今胡同台妹走了,情绪和批判会少一点吗?

  本文作者:张耀升来源:搜狐传媒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资源来源网络 如果侵犯了你的利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